足球战术变迁史(四)当代——无锋胜有锋

自19世纪中叶足球运动在英国的工人阶层中兴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已经是一项竞技水平很高,商业化程度也很高的运动。当一项运动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很难再有开创性的进步,但纵观过去二十几年的世界足坛,仍有许多教练,以他们非凡的思维和才智,为这项运动的前进添砖加瓦。

阿贾克斯在1970年代初期曾三夺欧冠冠军,然而此后的20年里,欧洲俱乐部赛事变成了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球队竞逐的舞台,尤其1990年代初期,意甲联赛风靡全球,在欧洲赛场上具有压倒性的统治力,尤其AC米兰在1989,1990,1994三次欧冠冠军的成就,足以堪称一段王朝。

1995年的欧冠决赛,卫冕冠军AC米兰和阿贾克斯狭路相逢,当时的人们认为AC米兰的卫冕将毫无意外,然而最终的结果叫人大跌眼镜,阿贾克斯时隔22年再次成为欧洲的霸主,而球队的主教练,是范加尔。

范加尔球员时代也曾效力于阿贾克斯,尽管表现机会并不多,但在米歇尔斯手下踢球的经历令其深受影响。1988年,范加尔成为阿贾克斯青年队的主教练,并于1992年年初接替本哈克成为一线队主教练,在此期间他大力提拔年轻球员,并整肃纪律,把球队打造成一个富有整体性的超级团队。在拿下了1992年的欧洲联盟杯之后,又在荷甲联赛实现了三连冠,并于1995年成功夺得欧洲冠军杯。

范加尔并非守成者,在90年代初期全世界的教练都在研究怎么把442用好时,他独树一帜地使用433阵型,但这个433与米歇尔斯的那种老式433又有所不同。米歇尔斯要求中锋克鲁伊夫回撤拿球形成中场人数优势,而范加尔则更倾向于让身为进攻性中场的利特马宁位置提前参与得分,而中锋要更多地跑动牵扯,为同伴做嫁衣,1995年欧冠决赛,范加尔让罗纳德德波尔打首发中锋,罗纳德德波尔本是边锋出身,由于跑动积极,传球精准所以被“改造”成了中锋,而正牌中锋克鲁伊维特替补上场,打进了唯一进球。

相比于当时大多数球队对前锋的定位是得分手,范加尔认为前锋需要做的是帮助球队完成进攻的运转,而非仅仅自己破门得分。克鲁伊维特和卡努虽然当时还很年轻,还不是首发球员,但都具备护球摆脱为队友撑开空间的能力。同时,擅长突破的奥维马斯和乔治身为边锋,也不单单是在边路输送炮弹那么简单,他们的突破更多地指向中路。

与此同时,范加尔在中后场的构造上更具心思:戴维斯和西多夫是中场两侧的球员,他们年轻体力充沛,可以做到在场上无处不在。老将里杰卡尔德在AC米兰是中前卫,但在范加尔的阿贾克斯,他进攻时充当后腰,为前场的同伴输送来球,防守时又与老布林德形成双后卫,他们是那支阿贾克斯阵中仅有两位30岁以上的球员。

范加尔在战术设计上独具匠心,也很善于挖掘能执行自己意图的年轻球员,当时的阿贾克斯队中,戴维斯,西多夫,德波尔兄弟,克鲁伊维特,奥维马斯,范德萨等人都出身自阿贾克斯青训,正是范加尔不拘一格的用人,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博斯曼法案出台后,这批球员被更具财力的欧洲各大豪门挖走,阿贾克斯没能再现70年代的辉煌,但这批球员日后多数成为了顶级球员,并帮助荷兰队在1998,2000两届大赛打入四强。

1997年,范加尔来到巴塞罗那执教,他帮助球队夺得98,99两次西甲冠军,也把自己的战术理念带到了西班牙,在组建荷兰帮的同时,他在拉玛西亚青训营中提拔了哈维,普约尔两位新人,为巴萨日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2009年,他来到拜仁慕尼黑执教,帮助球队时隔9年再次杀进欧冠决赛。在拜仁短短的两年间,范加尔做了很多影响重大的决策,比如让边前卫出身的施魏因施泰格改打后腰,再比如启用名气不大的奥利奇作为首发中锋而忽视高价加盟的德国当红球星戈麦斯,以及把边前卫穆勒定位成影子前锋,当然还有把擅长两个边路的拉姆固定成右边后卫,还包括启用阿拉巴,巴德施图贝尔等新人。

范加尔的英明之举不但在俱乐部大获成功,更是间接为荷兰,西班牙和德国国家队的教练提供了清晰的思路。2012年,范加尔第二次执教荷兰队。尽管这时的荷兰队早已不在巅峰状态,但范加尔任人唯贤,启用德弗里,马丁斯因迪,小布林德,扬马特,斯特罗曼,德佩,西莱森等大批新人,并强化了球队的战术纪律性。在2014年世界杯,选用352阵型,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闯进世界杯四强。

在执教生涯的末期,范加尔成为了曼联的主教练。尽管从成绩上看,范加尔的曼联生涯不算成功,但他还是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作为,2015年4141大圈战术曾风靡一时,他令右边锋瓦伦西亚改打右边后卫,习惯于在中路活动的马塔打一个内收的右边锋与前者形成配合,同时弃用状态不佳的迪玛利亚,让阿什利杨在左边锋的位置上重获新生。

范加尔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个性强烈,爱憎分明,不执行他战术理念的球员,哪怕是爱徒范佩西也会毫不犹豫地弃用,而对于年轻球员,则大力提拔,用之不疑。范加尔追求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足球,用最先进的战术,最具压制性的场面来赢得比赛,而非一届赛事,或一支球队之成功。在追求功利的现代足球界,范加尔注定不能在一支球队成为弗格森,温格,西蒙尼或克洛普那样的教父式人物,但他的理念无疑影响着过去几十年的欧洲足坛。

1995年阿贾克斯夺得欧冠后的一年,1996年在范加尔的率领下,这支年轻的球队再次杀入决赛,这次的对手是尤文图斯。而这一年的尤文图斯和前一年的范加尔很像,面对卫冕冠军并不被看好,主教练里皮此时在教练当中还是晚辈。当年里皮首次执教意甲球队时,仅仅比他大两岁的萨基早已将欧冠奖杯收入囊中。但同样地,不被看好的一方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与立志于用本队的青训球员打出理想足球的范加尔不同,里皮的理念更为实用,他和所有的意大利教练一样有着深厚的防守功底,但不似卡佩罗那样严格而保守,也不似萨基那样严苛地按照理论来执行。他强调球员的跑动能力,以及在重大比赛中的临场应变,当然还有对于他执教思路的无条件贯彻。

相比于范加尔对青训身份的看中,里皮的球队有大量的老将,其中包括从当年的黄金桑普挖来的维亚利和维尔乔沃德,此时的他们分别是32岁和36岁,而主力前锋拉瓦内利此时也已28岁,他24岁时还在打乙级联赛,队中最年轻的是天才少年皮耶罗。里皮放走巴乔扶正皮耶罗的决定曾饱受质疑,但事实证明,皮耶罗在里皮手下发挥出了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比于巴乔而言,皮耶罗的传球意识还显得不足,也不是善于单刀赴会拯救全对的猛将,但他更具冲力,能够按照里皮的要求完成中路与左边路的衔接配合。在里皮看来,皮耶罗是现代型前锋的代表,而扶正皮耶罗乃至后来取得的成功也足以看出,里皮在用人上独具慧眼,球员的执行力要在个人天赋和名气之上。

夺得欧冠之后,里皮又率领尤文连续拿下了97,98两次联赛冠军,并连续三年进军欧冠决赛,一扫自90年代后期以来尤文图斯在各条战线上被AC米兰压制的颓势,重新登上了欧洲足球的顶峰。这三年间,尤文图斯的阵型有了很多变化,维亚利,拉瓦内利离开,维尔乔沃德淡出主力阵容,同时蒙特罗,维埃里,齐达内,博克西奇和大因扎吉相继加盟。里皮的用人始终坚持团队第一的理念,在用人上能者居之,他不以某一球员为建队的核心,也不固守某个阵型打法,相较老一派的意大利教练,他对攻守平衡,边中结合更为看重。

2001年,里皮再次拿起尤文的教鞭,率队时隔4年再次登上意甲的王座,同时还在2003年卫冕成功,并再一次进军欧冠决赛。这个时期的尤文,老一辈的球员相继离开,而内德维德,戴维斯,卡莫拉内西,布冯,图拉姆,特雷泽盖的加盟却让球队如虎添翼,而此前几年曾一直低迷的皮耶罗也在里皮的执教下再次找回了状态。

此后,里皮成为意大利国家队的主教练,他一改意大利人过于保守的战术传统,在用兵选择上与时俱进。2006年世界杯开始之前,电话门事件爆发,意大利队蒙上一层阴影,而里皮运筹帷幄,稳扎稳打帮助球队渡过难关,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拿到了第四次冠军。在这届比赛中,里皮的战术功底显露无遗:他坚定地使用重伤初愈的托蒂和布冯收到了回报,以皮尔洛为核心打造的全新中场比以往更具活力和全面性,淘汰赛阶段将双前锋改为单前锋,在乌迪内斯红极一时的中锋亚昆塔在意大利队踢边锋亦任劳任怨表现出色,马特拉齐和格罗索身为防线上的替补,他们的上阵本来是赶鸭子上架叫人担心,却越打越好成为了球队夺冠的重大功臣。

而里皮正如当年弃用巴乔那样,弃用了呼声很高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卡萨诺,帕努奇,维埃里等人,即使爱徒皮耶罗也必须屈居替补,他的足球理念永远是把团队放在第一位。

1996年10月,温格成为了阿森纳的主教练,此时的外界对他的一切充满质疑,队长亚当斯甚至怀疑他是否会说英语(温格会说包括英语在内的六国语言)。90年代的英格兰足坛,曼联如日中天不可撼动,大家习惯了弗格森说一不二的大家长作风,以及当时曼联两翼齐飞简单快捷的比赛方式。

但温格的到来很快改变了这一切,他不但是足球教练,同时还是营养学专家和经济学学士。他对球队的训练方式,作息习惯等种种习惯进行了纠正,使得球队的面貌变得截然不同。1998年,阿森纳夺得双冠王,这是历史上的首次英超冠军,2002年再次双冠王,成为了除曼联之外仅有的拿到过2次英超冠军的球队,2004年,温格的执教达到了巅峰,阿森纳以不败战绩夺得冠军,这个壮举迄今无人复制。

与弗格森两翼齐飞的打法不同,温格执教的比赛很少看到贝克汉姆式的长传,也不多见吉格斯式的沿边路带球长驱直入,虽然温格也习惯用442阵型,但他对边前卫的理解与英国人截然不同。对于温格而言,边前卫是中前卫的延伸,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控球,在进攻时主动与中前卫或前锋寻求配合,而非单点发动式的进攻,防守时也要及时回位与中前卫构成平行防线。而温格手下的前锋也不是黑风双煞那样的角色,他们要承担更多的持球和换位,在反击中,要求全队迅速插上就近找到对方防线的薄弱环节精准打击。

而另一方面,温格对年轻球员也是分喜爱,在他执教阿森纳的初期,就提拔了阿什利科尔,劳伦,科洛图雷,埃布埃等新人,对于老将则采取“30岁以上一年一签”的政策,尽管看起来无情,但足以看出,温格在致力于打造完美阵容的路上孜孜不倦,绝不甘于眼前的胜果。在2006年,阿森纳在阵容青黄不接一片唱衰声中杀进欧冠决赛,可惜因开场的门将失误功亏一篑。

温格的理念在他的时代是领先众人的,作为左前卫的皮雷本身是右脚球员,在温格的阵容里踢左边路,凭借其出众的脚下技术和配合意识不断内收威胁对方防线年成为PFA评选的英超年度最佳球员,右路的永贝里则擅长突击前插,经常能出其不意打击对手。而身为前锋的亨利和博格坎普有着精湛绝伦的脚下技术,可以在拿球时完成任何的进攻职责。

由于阿森纳修建酋长球场的巨大耗资,阿森纳在温格执教后期财政紧张,这时温格靠提拔年轻球员仍然将球队的竞争力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线赛季,阿森纳上半程曾长期领先,可惜后半程被曼联和切尔西反超,而2013-2014赛季,阿森纳仍旧是上半赛季处于领先位置,后半赛季被利物浦和曼城后来居上。而年年争四,年年卖队长更是被当时的球迷传为笑谈,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温格以英超中下游级别的预算,能让球队始终处于前列,简直是不可完成的壮举。温格离开以后,阿森纳兜兜转转,虽然转会预算已经不缺,却始终未能重回昔日的辉煌。

温格对于中场球员的传递控制,边中换位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他的战术里,边前卫不是边路球员,而是被搁置在边路位置上的中路球员。亨利,维埃拉,皮雷一代球员离开后,温格以法布雷加斯,赫莱布,罗西基,纳斯里等球员再续了一支进攻犀利,场面好看的阿森纳,并提拔了拉姆塞,威尔谢尔,沃尔科特等年轻选手。

在温格执教的后期,虽然顺应时势将442改为4231,但仍对卡索拉,厄齐尔这样的善于传控换位的进攻型中场球员情有独钟,事实上在温格执教的最后一个赛季,还在冬窗引进了在曼联郁郁不得志的姆希塔良。

本世纪英超资本的注入,吸引了大量的各国球员和教练,比赛风格也越发多元。有温格的极致控球,当然就有极致的铁血防守。

2004年,狂人穆里尼奥自诩“特殊的一个”驾临斯坦福桥,事实证明,他也的确是特殊的一个。在执教切尔西的第一个赛季,不但打破了曼联和阿森纳对于英超冠军多年的垄断,更是取得了进72球失15球积95分的成绩,其中15个失球的表现叫人叹为观止,但如今看来,穆里尼奥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执教波尔图时期,穆尼里奥就非常看重球队的防守,他为球队打造的德科-马尼切-科斯蒂尼亚的中场组合不但是波尔图夺得欧冠的基石,更是接下来葡萄牙国家队夺得欧洲杯亚军,世界杯四强的主力班底。穆里尼奥出身为翻译,在巴萨期间曾作为罗布森和范加尔的助手,在此期间,他随两位老帅学到了不少技战术的精髓,尤其带领波尔图夺得欧冠后,他更清楚赢球的基础是防守。

穆里尼奥要求球队中必须有2名防守能力过硬的中场中路球员,同时两名边前卫在防守时要回防到边后卫身前,这样就构成了两条平行而整齐的防线,也有人戏称为摆大巴防守。与传统意大利式防守反击得球后根据前场球员的跑位选择出球路线不同,穆里尼奥要求防守时要第一时间传球给中锋,这就对中锋的素质产生了极高的要求,他既要有过人的技术能力,保证在以一对多的情况下拿住球保证进攻的主动权,又要有不惜体力的奔跑,当然得分能力是前锋的基本功自然不可或缺。冰岛人古德约翰逊身体出众,抢点出色但拿球还欠火候,而塞尔维亚人凯日曼速度快,擅长得分,但必须有高质量来求才能保证他的发挥。只有德罗巴具备穆里尼奥对于中锋的全部要求,因此在穆里尼奥执教期间,始终扮演者箭头的角色。相比于温格,穆里尼奥不善用传控持球型的边前卫,取而代之的是往返出色,进攻干脆的快马型边锋,而当时的切尔西有号称四大边锋的乔科尔,罗本,达夫和小赖特菲利普斯,这其中乔科尔本是前腰出身,在切尔西被穆里尼奥改造成了边锋。

在获得了首个赛季的成功后,穆里尼奥在2005年的夏天买来了号称跑不死的加纳球星埃辛,使得防守硬度更上一层,夺得2006年的冠军也就水到渠成。此后由于和俱乐部关系不睦,加上老板阿布对欧冠冠军的强烈夙愿,穆里尼奥在执教切尔西的第四个赛季中途下课。

而讽刺的是,数年之后,切尔西6度换帅才终于登上欧洲之巅,冠军教头迪马特奥堪称切尔西历代主帅中名气最小的,他在夺冠过程中也是采取穆里尼奥式的防守打法,并重新启用兰帕德等老将。穆里尼奥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切尔西的血液当中,此外,英超各队受穆里尼奥的影响,纷纷摒弃了传统的442阵型,开始效仿穆里尼奥的打法。

离开切尔西后,穆里尼奥在国际米兰继续了自己的传奇道路,2009年国际米兰放走了伊布,得到了埃托奥和一大笔的现金,用这笔钱,他们买下了斯内德,卢西奥,米利托,潘德夫等名将,正是这些球员让穆里尼奥构造了国际米兰冠军道路上的最后一块拼图。而在排兵布阵上,更是体现出了穆里尼奥的独到之处:他没有如人们料想的那样,让米利托和埃托奥打双前锋,而是令埃托奥和潘德夫打一左一右两个边锋,这就出现了和在切尔西执教时相近的单中锋+双边锋的经典进攻组合。起初这个阵型并不被人看好,但最后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此后,穆里尼奥去往皇马,面对如日中天的巴萨,他选择先构建球队的防守体系:引进旧将卡瓦略,把拉莫斯由右后卫改造为中后卫,引进赫迪拉,厄齐尔,迪玛利亚,构成了4231阵型。在前场则坚持使用作用全面的本泽马,而非进球效率更高的伊瓜因。穆里尼奥的锻造立竿见影,那个赛季皇马时隔8年重新杀回欧冠四强,而接下来的2011-2012赛季,更是打破了巴萨对联赛冠军的垄断,并创下了西甲联赛的单赛季积分记录。

2013年,穆里尼奥重回切尔西,和此前执教国际米兰和皇马一样,他坚持使用偏防守的4231阵型,并打造了马蒂奇+法布雷加斯的双后腰组合,并要求前腰奥斯卡大幅度回防,同时又重新召回爱将德罗巴,当然德罗巴在这只切尔西已经不是绝对主力,因为球队中有和德罗巴风格类似且正值当打之年的迭戈科斯塔。2015年,切尔西夺得英超冠军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穆里尼奥2次执教切尔西,总共夺得3次英超冠军,一举把昔日的“暴发户”打造成英超劲旅。

在随后执教曼联的两个多赛季里,虽然结果不算成功,但也好歹获得了自弗格森退休后曼联在英超单赛季的最高积分和最高排名。

2001年夏天的AC米兰引进了两位失意者,一个是球队名宿,在尤文执教期间备受质疑的安切洛蒂,另一个则是在国际米兰效力期间几经租借郁郁不得志的皮尔洛,而AC米兰在那个赛季的表现同样低迷,球迷们并不太看好二者在球队的前途,然而仅仅两个赛季过后,AC米兰时隔9年重夺欧冠冠军,接下来的赛季,则时隔5年再次登上联赛的王座。

从不被信任,到功成名就,安切洛蒂和恩师萨基一样仅仅用了2个赛季。在萨基的战术体系里,中场球员要站成一条平行线协同移动,安切洛蒂作为这条线的中轴,以其出色的奔跑执行能力为人所知,但此时作为教练的安切洛蒂深知平行线的站位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比赛的层次感,萨基的理念要求一名球员持球时,其他人必须跑到球前方形成接应,这就需要持球者在阵型中的位置相对靠后。于是他把前腰出身的皮尔洛改造为后腰,这个决定起初不被人接受,一是因为这个位置上有资历更老,名气更大的雷东多和阿尔贝蒂尼,二是因为皮尔洛前腰出身,防守能力很难满足要求。众人认为皮尔洛打后腰是前腰位置竞争不过另一位新援鲁伊科斯塔的权宜之计,但安切洛蒂坚持这个选择,并令防守能力突出的加图索和安布罗西尼在皮尔洛两侧进行保护,很快,皮尔洛用表现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后腰的职责。

2002年,西多夫和里瓦尔多来到AC米兰,加上原有的鲁伊科斯塔和皮尔洛,AC米兰号称拥有4个10号,很多人认为资历最浅的皮尔洛会沦为替补,然而事实证明,皮尔洛的表现在那个赛季好于其他任何一人。自此,皮尔洛不但坐实了AC米兰首发后腰的位置,更是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全队核心,并入选了意大利国家队。

安切洛蒂这一举措,其思维在当时看来是超前的,一前一后两名核心的打法不但保证了球队的运转更立体,对球的控制能力更强,也保障了防守时不会轻易被对方反抢。起初人们担心他的防守能力,但皮尔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侧同伴的进攻压力,让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防守之中,而另一方面,边前卫负责防守,又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边后卫的助攻能力,安切洛蒂的战术,真正诠释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以及“进攻在本方半场也能高效发起”。

纵观安切洛蒂的执教经历,他对善于控球组织的中场球员素来青睐有加,执教皇马期间,在拥有莫德里奇,伊斯科的情况下,2014年又引进了克罗斯和J罗,使得球队拥有世上最豪华的“中场大脑”组合,而当他如今再次执教皇马时,这个班底仍在为他发挥这重要的作用。

将擅长组织的前腰型球员改造为后腰,不但解决了两名或多名进攻球员在前场撞车的尴尬,也为球队的整体攻守建立了层次,让球队在每一环,每个区域都能有效传递,掌握比赛的主动权。而皮尔洛的成功也改变了人们对后腰的植入印象,这其中也包括意大利队主帅里皮,在他执教期间,坚决拥立皮尔洛为战术核心,与托蒂构成前后双核的搭配,一改以往意大利队保守枯燥的进攻弊病,为夺得2006年世界杯奠定了基础。

2011年,在AC米兰功成名就的皮尔洛转会尤文图斯,此时的尤文图斯电话门后沉浮数年,早已辉煌不再,而孔蒂建立了以皮尔洛为核心,比达尔和马尔基西奥侍候两侧的中场组成,把球队重新带回了冠军的宝座。

在皮尔洛之前,世界足坛不乏技能全面,善于助攻的后腰,但他们的助攻,也大多限于将球输送给前场再做组织,而皮尔洛则直接参与到球队的传递配合当中,当同伴不知该把进行如何处理时,交给皮尔洛永远是不会错的选择。在AC米兰,在尤文图斯,在意大利国家队,皮尔洛完美地诠释了后场组织进攻的战术精髓,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在90年代到本世纪初,吉格斯和贝克汉姆的搭档可谓是边路组合的标杆,他们不但荣耀满身,更是充分地诠释了作为边路球员在进攻中的应有作用——一个速度飞快衔枚疾走,一个脚法精湛百步穿杨。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你应当让吉格斯打右路,或者让贝克汉姆打左路,你一定会认为这人疯了。

但标杆之下,还是有一些人在做着新颖的尝试,早在90年代,里皮就曾让皮耶罗打一个类似左侧内锋的位置(意大利的11号位)利用他的上下跑动和内切射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他所擅长的那个射门区域后来被称作皮耶罗区域。

后来随着皮耶罗年龄增大,状态下滑,内德维德担任左边前卫,内切后的大力射门仍堪称一绝,同时期皮雷在阿森纳也是差不多的打法。温格着重中路的打法不但强化了中路的控制力,也让两个边锋的打法和作用更为灵活。

2003年的夏天,罗纳尔迪尼奥驾临诺坎普,很多人认为他会成为克鲁伊维特和萨维奥拉身后的进攻型中场,就像02年世界杯那样,但里杰卡尔德选择让他打左边锋。在这个位置上,小罗如鱼得水,既可以突破到底线传中,又可以横向内切射门或寻求配合,同时右脚踢左路让他习惯了向内转身观察场上的局势,大大提升了他面对对方防线年,擅长左脚的梅西在巴萨一线队站稳脚跟,里杰卡尔德让他打右路,与左路的小罗遥相呼应,自此威力大增,为巴萨2006年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菲戈作为一代天王职业生涯多数时候以右边锋或右边前卫的身份出现,但C罗横空出世后,斯科拉里选择让菲戈打左路,此时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末期的菲戈非但没有不适应,还与C罗一左一右撑起葡萄牙的进攻大旗,2004年欧洲杯亚军,2006年世界杯季军,二者携手同心为葡萄牙带来了一个成绩高潮。

而身为后来者的C罗在2006年之后也开始转型为左边锋,在这个位置上,他擅长得分的特点最被打限度地发挥出来,从2007年到2009年,曼联夺得联赛三连冠和欧冠冠军,C罗也在这段时间新王加冕,从一个只会盘带花活的毛躁少年成长为世界顶尖巨星。

2009年,罗本来到拜仁慕尼黑,很多人以为他会在左路发挥突破犀利的技术特点,而范加尔选择让他打右路,而擅长右脚的里贝里则打左路,二者既有突出的个人技术,又可以内收配合,在德甲乃至欧洲风光无二,为拜仁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也是这一年,埃托奥从巴萨来到国米,穆里尼奥对他的定位是左边锋,而非和米利托形成双前锋,在新的位置上,埃托奥虽然个人数据有所下滑,但更多地展示出了跑动和拉扯的作用,三冠王的荣誉证实了穆里尼奥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在足球发展的早期,左脚球员打左路,右脚球员打右路,几乎是所有教练坚持不变的一个大原则。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抱住一条边打到底的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足球的需要,边路球员的任务不仅仅是下底突破,还应当包括射门,传接,甚至左右换位,而逆足脚球员的出现,让比赛的配合变得更加丰富,战术也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除了边前卫或边锋采用逆足脚球员之外,边后卫一样可以采用逆足脚球员,早在2006年世界杯,德国队主教练勒夫就让右边后卫出身的拉姆打左边后卫,而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拉姆左边后卫和右边后卫都打过不少,在职业生涯的后期甚至打了后腰,可见左右差别在越来越强调全能的现代足球里,已经被淡化了。

传统的足球战术体系里,边路球员是中路球员的辅助角色,一支球队的攻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锋的发挥,大多数球队选择双前锋阵型,以保证一名前锋哑火时,另一名可以站出来解决问题。

但逆足边锋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中路球员的进攻负担,尤其是梅西,C罗这样的射手型边锋,他们不但在进球输出上胜过了中锋,而且还兼具突破和传球的职责。当一只球队拥有两名逆足边锋,且他们的水平足够高时,中锋的进球功能已经不再是球队所必需了。

而同时,古典前腰也不再是球队进攻输出的核心,逆足边锋远能拉边传中,近能内切射门的特性不但让球队的得分点相对增多,也让中前场的传球点不再局限于中路的组织核心。于是,前腰们要么像皮尔洛,斯科尔斯,古蒂那样位置回撤扮演一个“幕后出球手”,要么变成位置灵活的影子前锋插上得分,而不具备这两样特点的,则渐渐被主流豪门所放弃,成为足球发展迭代的牺牲品。

当技术单一的抢点型前锋和古典前腰消失,必然意味着更现代更全能的进攻型球员取而代之,很多教练在穆里尼奥,里杰卡尔德,范加尔等人的影响下,开始采用单前锋阵形,既仅以一名正统的中锋突在阵型的前端。而能胜任这个角色的中锋,要么如德罗巴那样强壮而全面,能在前场拿住球等待队友插上,要么如埃托奥那样能够在反击中快速扯开空间一锤定音。

小豌豆埃尔南德斯有可观的进球效率,但技术特点单一令他无法胜任首发单前锋的职责

到了2010年之后,继德罗巴埃托奥以后,诸如伊布拉希莫维奇,本泽马,莱万多夫斯基,苏亚雷斯等等全能中锋相继爆红,越来越多的教练开始采用4231阵型,

这个阵型中,中锋要全面而实用,两名边锋要有足够的能力内收制造进攻机会,而两名边锋中间的前腰则是进攻体系的“润滑剂”,他不是古典前腰拿球指挥队友的传统角色,而要担负起更多无球跑动,边中换位,以及插上得分的职责。

当然不同的战术体系,对于前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他可以是鲁尼那样有得分能力的第二前锋,可以是厄齐尔那样的传球手,可以是大卫席尔瓦这样的节拍器。4231阵型在防守时所有中前场球员要回到后防线之前形成屏障,进攻时则快速散开,两名后腰中至少有一名要具备一定的传球技能,当然在豪门球队中,往往球队中有多名攻守全面的后腰,边锋与前腰之间要通过频繁的换位保证进攻的活力。在这个阵形里,没有哪一个位置是特定的传球手或得分手,教练可以根据球员的特点为其选定位置,也可以依据战术的需求来决定派谁出场。贝尔出道是是左边后卫,因为进攻能力突出被老雷德克纳普改造为左边前卫,此后在博阿斯的4231阵型中,他又变成了前腰,这个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远射出色,跑动积极的技术优势。

4231阵型要求前场四名球员不断换位,帮助同伴制造空间,四人之中有射手,有传球手,有拿球护球的核心,也有善于跑动的策应者,与传统的战术不同,4231打破了边路谋于边,中路谋于中的老套体系,让球队的进攻体系真正实现了边中结合,多点开花。在2010年之后的数年里,4231阵型成为了大多数球队的主打阵型,其中夺得2010年欧冠的国际米兰,夺得2012年欧冠的切尔西,夺得2013年欧冠的拜仁慕尼黑,都是这个阵型的拥趸。

2008年,瓜迪奥拉成为巴萨一线队主教练,很多人对他并不看好,因为他并无一线队执教经历,且球队在这个赛季前放走了小罗,德科,引进的重量级球员仅仅是右后卫阿尔维斯,然而几个月之后,全世界的看法都被颠覆——瓜迪奥拉不但率队高居积分榜首位,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先进打法叫人跌破眼镜。

瓜迪奥拉是正宗的拉玛西亚青训产品,他球员时代师从克鲁伊夫,学到了后者全攻全守的理念,同时在自己的球员及执教生涯中,又吸取了现代足球的战术精髓。

瓜迪奥拉身为后腰,他深知后腰的的屏障能力在全队压上进攻时的用途,亚亚图雷虽然身体素质,脚下技术堪称完美,但喜欢带球上前助攻经常丢掉防守位置,故而不符合瓜迪奥拉的预期。于是,瓜迪奥拉将名不见经传的拉玛西亚青训产品布斯克茨任命为首发后腰,布斯克茨拥有出众的大局观和位置感,拿球时能送出干净利落的向前传球,也能与身边的同伴互为接应,事实证明,布斯克茨就是为瓜迪奥拉的足球哲学而生。而原本担任后腰的哈维位置提前,与原本担任边前卫的伊涅斯塔形成双前腰,哈白布的组合堪称现代足球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场组合,三人集拦截,出球,传递,突破于一身,在比赛中严丝合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瓜迪奥拉还强调边后卫内收与后腰及中后卫形成一个“后场联动小组”,在前场进攻法术时能够通过后场倒脚来维持控球,为下一次的进攻寻觅机会。而三名前锋虽有左中右之分,但他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参与团队的进攻配合,瓜迪奥拉不允许前锋过多地拉边或盲目向前传球,一切行动都以保证本方的控球权为宗旨。

2009年,瓜式巴萨以六冠王的成就震惊了世人,但瓜迪奥拉并未就此满足,他把原本担任右边锋的梅西改造为中锋,又提拔了青训产品佩德罗,加强球队传控能力的同时,这支球队有8-9名首发球员都出自本队青训,这在现代足球同样是了不得的壮举。2011年,巴萨夺得西甲三连冠的同时再度问鼎欧冠,瓜迪奥拉的执教生涯达到了巅峰。

此后,瓜迪奥拉又执教过拜仁慕尼黑和曼城,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他对于传控的极致追求也深深印在球队的血液之中。对于瓜迪奥拉来说,任何一名球员的作用,都必须在传控技术的前提之下才得以体现,他坚决弃用不符合要求的亚亚图雷,伊布拉希莫维奇,而提拔布斯克茨,皮克,佩德罗,蒂亚戈,基米西,福登,津琴科等新人。同时又对球员的特点与位置有独到的理解,他把中锋出身的埃托奥,热苏斯改造为边锋,又将德布劳内,B席等中场球员改造为伪中锋,他让阿尔维斯,拉姆,基米西,坎塞洛这些边后卫可以在后腰位置发挥作用,他的尝试让西班牙和德国两支国家队因此受益。

有人说瓜迪奥拉只能执教实力极强的球队,也有人说瓜迪奥拉对于擅长死守或反击的球队毫无应对之法,但不管怎么说瓜迪奥拉的战术修为是空前的,抛开战绩,仅仅是他执教生涯十几年中所作出的战术革新就足以进入名帅之列。而在过去的这个赛季,他带领曼城六年内第四次夺得英超冠军,建立了弗格森爵士退休以来英超赛场的又一个王朝。几天前,曼城宣布引进哈兰德,之前两个赛季,瓜迪奥拉在大多数比赛中没有正牌前锋的情形下运筹帷幄帮助球队一次次获得胜利。

纵观足球发展的一百多年,最初人们认为前锋越多,取胜的希望越大,此后从五前锋到四前锋,从三前锋到双前锋再到单前锋,再到无锋,这项运动真正像人们展示出了“团队体育”的魅力与精髓,即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一项比赛任务的执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