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火爆里也有悲凉

体育培训的热潮也许就像最近北京火热的天气,笔者在奥体发现足球、网球、游泳、击剑、艺术体操、棒球等等各种培训班五花八门,不到灯火通明不罢休,也许是恰逢暑假的原故。

一问便知,暑期儿童体育培训当然更火热,其实很多成人体育培训也不少。其实现在全国各地,即使是乡镇,体育培训热都高烧不断。总的说来,也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体育需求的增加,这对于“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应该是有利的。笔者简单总结了几条当前我们身边体育培训的“特色”,供大家参考。

现在的体育培训儿童兴趣班特多(集中在6-12岁,甚至更小),而初到高中生报体育班少(有限集中在中考体育专项提高班),大学生体育培训班更少,而工作几年的青年人又是报班的积极人群。

希望从小通过体育运动磨炼意志品质、学习团队合作、提升体质健康、参加交流交际、遵守规则规矩,都是让孩子们上课外体育培训班的原因。但上了初中以后,希望孩子们沉下心来学习,少受外界干扰,争取在中考和高考上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孩子们体育价值主流,中学生体育培训班就大为减少。这时有的学校体育课都能省则省,更别说课外还去报体育培训班了。即使有,也大都是应对体育考试的。

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主动报课外体育培训班的很少。大一、大二都有体育课,即使当前大学体育并不完美,但能满足绝大部分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特别喜欢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少,或觉得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不够的不特别多。即使有些大学生喜欢运动,也没有去报班,自己会在学校场地里玩玩,简单的健身自己学着做一做也能慢慢上道。毕竟,大学体育教育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大学生体育素养和需求的升级。

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初期,年轻人往往以工作赚钱为优先,不少在消耗自己的身体健康,随着体检查出越来越多问题,随着工作、生活的地方运动条件不足,自己体育运动认识有限,花点儿钱报体育培训班也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一旦结婚生子,家庭和工作两头忙,还有闲心去报体育培训班的老百姓就少之甚少了。但等小孩三岁了,该给自己孩子报游泳班了……,新的体育培训循环又开始了。

当然,有些中年人,有钱有闲,就会选择高端、个性化的体育培训,这也是当前发展趋势。其实,体育健身本是自己该会的事,这么大的人还需要花钱请人来练自己,也侧面说明中国体育教育还是有不少薄弱的地方。

在体育培训班中,技能主导的单人项目受追捧,其次是集体球类,再次是体能类项目。

笔者在奥体发现,击剑、网球、艺术体操等技能主导的单人项目受到追捧,可能一方面带一点儿技术含量,也练点儿体能且不会太辛苦,另一方面没太多安全和伤病风险,有时还有很多规则、仪式和服装,让人觉得不同寻常的“高大上”。

在世界上最风靡的足球本应是体育培训中最热门的,但可能考虑到户外运动,而且对抗、伤病的风险,再加上校园足球的不断扩展,校外足球培训并不是想象那样的特别火爆。篮球、棒垒球的培训也还比较热。篮球得益于广泛的群众基础,棒垒球也许得益于美日影视漫画的影响。其实承载体育好处最多的集体球类有很多种,排球手球橄榄球曲棍球,即使像排球这种国家特别重视的运动,专项培训班并不常见,群众基础比很多人想象薄弱,其他球类培训就真的更少了。

体能类的游泳是体育培训的大赢家,不仅因为游泳被认为是生存技能、好处颇多,也许夏天在水里面运动挺凉爽舒服也是重要原因。成年人的长跑、健身当然也是比较热门的,因为很多人那时都活明白啦,不仅强身健体也是交际娱乐。

总之,在孩子课外体育培训班中,父母起关键性作用,孩子报班很多也许是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可能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很多也不清楚自己的运动兴趣,其他同学都报班了,自己也报一个,也许还存有一定攀比思想。

实际上,孩子们很多都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接受体育培训,一些太刺激、太难太累得也不敢去试,当然也有的是迫于父母压力。毕竟我们国家体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与欧美日相比有较大差异,主动去报班提高运动能力的少。这从体育培训机构的讲师们小心谨慎的安排培训内容也可看出,不敢进行大负荷训练,不敢开展高对抗比赛。这也迎合了家长的心思。想让孩子们通过体育培训锻炼自己,但又怕自己孩子受伤、玩野,想让孩子受点儿“罪”,但又怕“罪”太大,真要让自己孩子练的出类拔萃要走向竞技道路了,绝大多数家长恐怕倒不乐意了。

所以,绝大多数体育培训只属于初级阶段,就是“师傅领进门”的阶段,但那么多家长们不仅花不少钱,还得花精力,甚至花体力接送,担惊受怕,非常辛苦。当然很多运动项目孩子们看不到、不了解、接触不到,培训机构也不敢冒险开发不热门运动的体育培训。

综合来看,当前体育培训的三大特色并没有掩盖体育培训火爆与尴尬并存的现状,表面繁荣,实质有点儿“虚”。比如中学生、大学生、成年人体质健康水平令人堪忧,并没有因为火爆的体育培训而根本改善;有的体质很差、意志品质薄弱、不太讲规则、缺乏团队合作的个体,会出现在曾经兴致冲冲进行体育培训的孩子身上。还比如像击剑、羽毛球、游泳、网球、跆拳道等这些在各地都培训火爆的项目却在全国、在世界上的竞技成绩并无明显提高,甚至民间体育培训的火爆与中国某些竞技体育出现的成绩下滑同在,实在令人感到遗憾。还比如,通过体育培训班进入国家队,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的还鲜有耳闻。

无论之前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培训,很多孩子一旦上了初中以后,培训就不去了,运动负荷大幅下降。没有持续的体育运动实践,也就得不到体育运动深层长远好处。无论是竞技能力,还是身体素质,或是意志品质、规则精神、团队合作等,都随着体育运动的嘎然而少而慢慢消散。在体育培训上,花费与实效不成比例,即使花了再多的钱,还是未必能有多大体育效果的大有人在。

通过体育培训班涌现出来的运动苗子千万不能轻视!因为与专业培养不同,课外培训的运动负荷低多了,所以也许有更多的潜力还没挖掘。建议那些从小就通过培训班练的,再适当练到初中吧,可能就被大的俱乐部选中,也许就成为未来世界冠军。

运动技能增长、体质健康的提升、意志品质的磨练、团队精神的养成,最重要的是体验,而不是教学。有些体育培训的效果可能还真不如家长带着小孩经常练一练。只要经常玩也能打出自己的花样和风采,很多打野球的孩子打的比经过正规培训的还要强,就是自己玩出的效果,即使技术看上去很不标准。

当然,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可以在训赛实质上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变得货真价实。比如从更简单的开始做起,提高训练质量(加强训练监控、提高训练负荷、个体化训练的统一);比如再到更复杂的实践,探索实现与竞技体育的互联互通的方案,探索打通与学校体育的衔接,融入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发展等等。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发掘运动天赋,提升竞技水平,成为世界冠军。但靠现在的体育培训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还得通过传统体育专业体制的培养。而中国竞技体育专业体制里,有的运动员很辛苦、前途未必好,不少家长不忍心放到体工队的越来越多,很多项目专业体制也没有出什么成绩。所以,有的父母为了小孩能提升运动水平,不惜重金去欧美培养,那得有多大的财力和勇气!

在欧美没有这么多分散的民间体育培训机构,绝大多数是私有的俱乐部,他们是和单项全国或地区体育联赛是系统统一的。当然,当前我国的校外体育培训虽然特色十足,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家长对孩子运动培养的需求,弥补了学校体育的不足,适应了群众体育的需求。校外体育培训的问题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对体育的认识和需求问题。希望校外体育培训和学校体育共同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